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

新型高超音速導彈面世,現(xiàn)有防空系統(tǒng)能否攔截?

返樸
原創(chuàng)
溯源守拙·問學求新?!斗禈恪?,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。
收藏

俄羅斯日前成功試射“榛樹”高超音速導彈,宣稱其速度達10馬赫,現(xiàn)有防空系統(tǒng)無法攔截。這一事件引發(fā)西方震動,高超音速導彈的突防能力與防御挑戰(zhàn)成為爭議焦點。實際上,我國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最早提出了“高超音速”這個名詞,而現(xiàn)階段可以認為,采用“錢學森彈道”的飛行器才是無法被攔截的。

撰文 | 崔凱(中國空氣動力學會科學傳播和普及工作委員會主任)

2024年11月21日,一枚并未攜帶核戰(zhàn)斗部的新型導彈從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第四發(fā)射試驗場發(fā)射,襲擊了位于烏克蘭第聶伯羅市的烏克蘭南方機械制造廠。襲擊之后的當晚,俄羅斯總統(tǒng)普京發(fā)表電視講話宣稱,在此次攻擊中,俄軍“實戰(zhàn)測試”了代號“榛樹”的新型中程高超音速(或稱高超聲速)導彈,但并沒有搭載核彈頭。普京還稱,這枚導彈以10馬赫,也就是每秒2.5到3公里的速度對目標進行了攻擊,世界上現(xiàn)有的防空系統(tǒng),以及美國人在歐洲建立的導彈防御系統(tǒng),都無法攔截這種導彈。


“榛樹”導彈襲擊場面丨圖源:央視新聞

此次事件使西方頗為震動。12月7日,美國《國家利益》雙月刊網(wǎng)站刊登了國家安全分析師布蘭登·韋徹特(Brandon J. Weichert)所撰寫的一篇文章,標題為《美國的“榛樹”高超音速武器噩夢開始了》。文中指出,“榛樹”導彈可以攜帶6至8枚常規(guī)彈頭或核彈頭,打擊范圍可以覆蓋歐洲全境以及美國西海岸。文章還指出,俄羅斯擁有“榛樹”導彈改變了現(xiàn)有力量對比,不管是在烏克蘭,還是更廣泛的國際體系中。美國既沒有可用的高超音速武器庫,也沒有防御這些毀滅性系統(tǒng)的可靠能力。“榛樹”作為戰(zhàn)場上一個重要角色的到來意味著,西方?jīng)]有誰是安全的。

不過,也有學者對此次事件及“榛樹”武器系統(tǒng)的能力持不同觀點。美國明德大學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(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Monterey)詹姆斯·馬丁防擴散研究中心(James Martin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)主任杰弗里·劉易斯(Jeffrey Lewis)就認為,“榛樹”導彈實際上是在俄羅斯RS-26洲際導彈基礎上,通過移除一級助推器降級開發(fā)而來,實際上是通過犧牲射程來換取實戰(zhàn)性能的提升。這種改裝雖然讓導彈具備了一定的高超音速特征,但這個級別的所有彈道導彈在再入階段都會達到高超音速。他還認為,從防御角度看,美國的“標準-3”Block IIA反導系統(tǒng)和以色列的“箭-3”系統(tǒng)都有能力攔截此類導彈。

高超音速技術被認為將是“改變未來戰(zhàn)爭游戲規(guī)則”的顛覆性技術,近年來也逐漸成為新一輪技術競賽的焦點之一,而“榛樹”事件對于這一領域的競爭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。不過,“高超音速”這一名詞本身卻并不是一個新概念,而是早在1946年就由我國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提出。依據(jù)定義,高超音速描述的僅僅是一個速度范圍,即速度達到或者超過5倍音速(即5馬赫)的飛行。如果僅僅考慮速度定義,已有的許多武器都可以納入這個范疇,而圍繞這類武器的攻與防也已歷經(jīng)了數(shù)十年之久。

彈道導彈的攻防對抗

彈道導彈,特別是洲際彈道導彈(Inter-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,ICBM)是美國和前蘇聯(lián)冷戰(zhàn)時期經(jīng)常見諸報端的名詞,甚至可以作為那段特殊時期的代表性詞匯。廣義而言,ICBM可以算是最早的高超音速武器,因為其最大飛行速度一般會超過20馬赫。盡管彈道導彈對于冷戰(zhàn)時期兩個核大國而言,都是最為強有力的威懾型軍事裝備,但其基本原理并不復雜。

如果我們站在地面上,用力向斜上方拋出一顆石頭,石頭會在空中以拋物線的軌跡飛行一段距離,可能是十幾米或者幾十米。如果想拋得遠一點,需要借助器具,比如古代攻城中經(jīng)常使用的投石機,石頭的飛行距離可能會達到幾百米。如果想再遠一點,可以用火炮,利用火藥點火后爆炸產(chǎn)生的能量,可以將炮彈送得更遠,會達到幾千米甚至幾十千米。當然,炮彈的出膛速度要比手拋石頭高了很多倍??梢?,初始發(fā)射速度越高,石頭或者彈頭飛行距離就越遠,但其在空中飛行的軌跡一直呈拋物線狀態(tài)。

如果我們期望一枚彈頭能夠飛得非常遠,比如幾千千米,甚至上萬千米,那么大炮也不夠用了,所能采用的只有運載火箭(或稱助推火箭)。而且隨著彈頭飛行距離的增加,火箭的級數(shù)也相應增加,這一點與我們常見的衛(wèi)星發(fā)射十分相似,只不過衛(wèi)星的目的地是在太空中,而彈頭的目標地點則是地球上的另一個地方。


發(fā)射彈道導彈和發(fā)射衛(wèi)星的飛行軌跡對比示意圖丨圖源:文獻

既然彈道導彈的飛行軌跡是一條拋物線,那么一旦發(fā)射后,其飛行軌跡就可以預測出來。我們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,如果我們想在高速公路上攔截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,由于汽車只能沿高速公路行駛,所以只要攔截地點和行駛的汽車之間沒有下高速的出口,其路線就可以精準預測,此時只需在汽車行進的前方鋪設路障,那么就一定會攔截到。

攔截彈道導彈也是類似的道理,只不過具體實施起來要復雜得多。當發(fā)現(xiàn)敵方的導彈發(fā)射升空后,空中的衛(wèi)星系統(tǒng)和地面雷達系統(tǒng)會嘗試一直跟蹤導彈,并對其飛行軌跡進行計算和預測,導彈飛到適合攔截的區(qū)域后,就可以發(fā)射攔截彈,以“迎頭痛擊”的方式摧毀彈道導彈。當然,由于彈道導彈在空中飛行的范圍非常大,要想精準地撞上也是很不容易的。所以,攔截彈道導彈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成功(實際上,失敗的概率經(jīng)常比成功概率還要大)。如果要增加攔截概率,可以像高速公路上攔截汽車多設置幾道障礙那樣,一次多發(fā)射幾枚攔截彈,這樣就可以有效提高攔截概率。

提高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

有了導彈攔截系統(tǒng)的防守,彈道導彈的研發(fā)者自然就要想一些改進辦法,使導彈被攔截的可能性減小,這就衍生出一系列彈道導彈的改進和變種。

第一種方式是采用壓低彈道。傳統(tǒng)的彈道導彈為了盡可能增大射程,一般采用最小能量彈道,以這種軌跡飛行時,導彈在飛行中的最大高度很高。比如美國上世紀六十年代研制裝備的大力神II(Titan II)洲際彈道導彈,其最大射程超過10000千米,最大彈道高度接近海拔1000千米。采用這樣的高拋彈道飛行,使得導彈很容易被偵測和跟蹤。壓低彈道就是采用傾斜發(fā)射或者發(fā)射后迅速轉(zhuǎn)彎等方式,使彈道拋物線的弧度變大,大幅降低最大飛行高度,從而降低導彈被探測到的可能性。此外,采用壓低彈道,導彈大部分時間都在大氣層內(nèi)飛行,可以在飛行中利用空氣動力轉(zhuǎn)彎機動,進一步增加其反攔截能力。

第二種方式是采用多彈頭,其做法就是將“拋一個石頭”變?yōu)椤皰佉话咽^”。彈頭多了,突破對方防御系統(tǒng)的概率自然會增大,因為只要其中一枚或者一部分彈頭沒有被攔截,就仍可對敵方實現(xiàn)有效打擊。此外,多個彈頭就需要攔截方發(fā)射更多枚攔截彈進行攔截,對于消耗敵方攔截火力也大有好處。

還有一種相對古老的方式是末段機動。美國上世紀八十年代研制和部署的潘興II導彈就屬于這種類型。這種方式是對彈頭的外形進行適當改進并加裝控制舵面。這樣在彈頭飛行的末段可以利用空氣動力轉(zhuǎn)彎并改變其飛行軌跡,一方面可以增加打擊的精度,另一方面也可以躲避敵方的攔截導彈。不過這種方式僅對飛行的末段突防有效。


美國潘興II導彈系統(tǒng)丨圖源:網(wǎng)絡

上述幾種方式也可以組合使用,最為典型的就是俄羅斯研制的大名鼎鼎的“伊斯坎德爾(Iskander)”戰(zhàn)術級彈道導彈。它在彈道形式上采用了壓低彈道,在飛行過程中可以相對靈活地轉(zhuǎn)彎。此外,除了自身攜帶的毀傷彈頭以外,還能攜帶多枚只有幾十厘米長的誘餌彈頭,使攔截方在雷達上難以分辨哪一個目標才是真實彈頭,從而無從下手。而據(jù)分析,在俄烏戰(zhàn)爭中屢屢出鏡的kh-47m2“匕首(Kinzhal)”導彈就是在“伊斯坎德爾”導彈基礎上進行改進而形成的空射型戰(zhàn)術級導彈,其最大飛行速度可以超過10馬赫。


俄羅斯“伊斯坎德爾”導彈的誘餌彈頭丨圖源:文獻


俄羅斯“匕首”空射型導彈丨圖源:free3d.com

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——從“拋石頭”變成“紙飛機”

雖然前述絕大多數(shù)彈道導彈的飛行馬赫數(shù)都在5以上,已經(jīng)進入了高超音速飛行的速域范圍內(nèi),但由于其飛行彈道呈現(xiàn)為拋物線,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在大氣層外飛行,因此一般意義上認為這類彈頭是“穿過”大氣層,而不是在大氣層內(nèi)“飛行”。而近年來業(yè)界更為認可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則只有兩類,一類是高超音速巡航飛行器,另一類是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。

如果用“拋石頭”來比擬彈道導彈,則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可以更加形象地比擬為“紙飛機”。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的發(fā)射及爬升方式與彈道導彈基本一致,都是由運載火箭將彈頭送至一定的高度和速度,之后火箭與彈頭分離。與彈道導彈按慣性彈道飛行所不同的是,采用高超音速滑翔飛行的彈頭會像紙飛機一樣在空中飛行,只不過其飛行速度比紙飛機要快得多,最大可以達到20馬赫以上。


美國HTV-2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飛行全程示意圖丨圖源:DARPA

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真正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僅是最近20年左右的事情,但這種飛行模式的提出卻是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,其提出者仍然是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。因此,這種彈道也經(jīng)常被稱為“錢學森彈道”。


錢學森和“錢學森彈道”丨圖源:網(wǎng)絡

相比于彈道導彈,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最明顯的優(yōu)勢就是極強的突防能力,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:

首先是探測難,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全程都在大氣層內(nèi)飛行,且飛行高度比壓低彈道的導彈更低,因此更加不容易被探測到,甚至可以利用地球曲率的遮蔽效應隱藏自己不被發(fā)現(xiàn)。

其次是預測難,由于采用“錢學森彈道”,其飛行軌跡完全無法預測,現(xiàn)有反導系統(tǒng)在這種彈道面前基本上完全失效。

第三,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不僅探測難、預測難,由于全程在大氣層內(nèi)飛行,還可以充分利用空氣動力進行大幅度和大范圍三維轉(zhuǎn)彎機動飛行,不但可以躲避攔截導彈,甚至可以主動避開敵方的雷達探測區(qū)。綜上幾點,至少現(xiàn)階段可以認為,除了誤打誤撞的隨機事件以外,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是無法被攔截的。

雖然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的基本飛行原理與紙飛機一樣簡單,但其研制難度卻十分大。由于飛行模式與傳統(tǒng)彈道導彈完全不同,因此在氣動外形、結(jié)構熱防護、控制系統(tǒng)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戰(zhàn),其中,首要的難點就是外形。

傳統(tǒng)的彈道導彈一般采用軸對稱體的外形,這種外形的優(yōu)點是裝填效率高,穩(wěn)定性好。但采用這樣的外形在大氣層內(nèi)飛行時只能產(chǎn)生很小的升力,無法實現(xiàn)遠距離的滑翔飛行,因此必須采用全新的氣動外形設計。依據(jù)目前的研制情況,主要有兩條思路,一條是在軸對稱外形的基礎上增加翼面提高升力,另一條是采用全新的升力體外形設計。

相比之下,第一條思路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繼承彈道導彈的相關設計經(jīng)驗,因此技術難度相對小一點,而且可以直接使用成熟的運載火箭,武器通用化程度相對更好。美國陸軍和海軍聯(lián)合支持的通用高超音速滑翔體項目(Common Hypersonic Glide Body,C-HGB)就遵循了這一思路。作為這一項目的實際落地應用之一,代號“暗鷹”的美國陸軍長距離高超音速武器(Long-Range Hypersonic Weapon,LRHW)所采用的具體外形是軸對稱雙錐體加四片機翼。


美國陸軍“暗鷹”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丨圖源:文獻

采用軸對稱機體加翼面的方案,主要缺陷是其空氣動力學性能相較于彈道導彈而言,只能獲得有限提升。由于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全程在大氣層內(nèi)飛行,當其與運載火箭分離后,飛行距離以及機動能力幾乎完全取決于其空氣動力學性能,因此,采用軸對稱機體加翼面的氣動外形雖然在彈道形式上采用滑翔方式,但很難將這一新型彈道的優(yōu)勢充分發(fā)揮出來。

與之相比,升力體以及乘波體等新型外形則可以有效彌補這一不足。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(DARPA)支持的FALCON“獵鷹”項目中的HTV-2飛行器和美國空軍支持的空射快速響應武器(Air-launched Rapid Response Weapon,ARRW)項目的飛行器都使用了這種方案。其中后者已經(jīng)被分配了AGM-183A的型號編號,但從現(xiàn)有發(fā)布信息看,其最近幾次飛行試驗都因各種意外或者問題而宣告失敗。


美國TBG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丨圖源:文獻

不過,凡事有利必有弊,升力體外形雖然空氣動力學性能更好,但其外形一般扁平,內(nèi)部空間較軸對稱體大幅減少,進而導致其裝載能力降低。此外,升力體外形的操控難度更大,特別是對于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,其飛行馬赫數(shù)和飛行高度變化范圍很大,又使得操控問題進一步加劇。正是因為這些困難,美國HTV-2高超音速試驗飛行器的多次飛行試驗均告失敗。


美國HTV-2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丨圖源:DARPA

“榛樹”導彈是否真的“無法攔截”?

截至目前為止,俄羅斯對外公布的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僅為“先鋒(Avangard)”導彈一種,且只公布了其效果圖和三維動畫視頻,并沒有公布任何真正的實物圖片。除此之外,雖然近年來俄羅斯官方和普京對于其“匕首”武器系統(tǒng)也多次使用“高超音速”這一名詞來稱呼,但一般認為其仍屬于彈道導彈一類,而且據(jù)稱在實戰(zhàn)中也曾被烏克蘭成功攔截。

俄羅斯“先鋒”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效果圖丨圖源:俄羅斯紅星電視臺

由于“榛樹”導彈目前公布的信息極少,所以真實情況如何尚無法確切得知,但綜合目前各種情況和分析,最大的可能性其仍是一種采用壓低彈道的彈道導彈。不過,從彈頭落地視頻還可以明顯看出,此導彈安裝了至少6枚分彈頭,這無疑可以進一步增強該款導彈的反攔截能力。因此,普京所說“榛樹”導彈“無法攔截”固然有一定的夸大成分,但客觀的說,就目前水平而言,攔截這種導彈的困難屬實很大。至于未來如何,則只能等待實際的檢驗了。

特 別 提 示

1. 進入『返樸』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“精品專欄“,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。

2. 『返樸』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。關注公眾號,回復四位數(shù)組成的年份+月份,如“1903”,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,以此類推。

版權說明:歡迎個人轉(zhuǎn)發(fā),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(jīng)授權,不得轉(zhuǎn)載和摘編。轉(zhuǎn)載授權請在「返樸」微信公眾號內(nèi)聯(lián)系后臺。

內(nèi)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