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請在陽光燦爛下閱讀)
長信宮燈、金縷玉衣
素紗襌衣、“馬踏飛燕”
錯金博山爐、擊鼓說唱俑
“五星出東方利中國”織錦護(hù)臂
······
它們來自五湖四海
卻又來自同一個地方
漢墓
(漢墓部分出土文物,攝影師@柳葉氘、李文博、龍世杰、朱福升、劉玉生、蘇李歡、于奕奇、肖怡寧、南越王博物院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之中
辛追夫人沉睡2000多年
面目栩栩而如生
河北滿城漢墓之中
中山靖王劉勝穿著金縷玉衣
靈魂羽化而登仙
······
(上文中的“辛追”夫人可能為“避”夫人,學(xué)術(shù)界仍有爭議,本文目前沿用“辛追”之名,后不再贅述,下圖為中國主要漢墓分布示意,地圖@陳志浩、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2021年
入選中國“百年百大考古發(fā)現(xiàn)”的漢墓
約占墓葬總數(shù)的1/2
堪稱“墓葬考古的半壁江山”
漢代為何會出產(chǎn)
如此眾多且珍貴的古墓?
這些漢墓又如何“封神”?
01
肉身不朽
漢朝
北征匈奴、鑿空西域
罷黜百家、獨(dú)尊儒術(shù)
是中國第一個
被稱為“盛世”的大一統(tǒng)王朝
疆域空前廣大
財富空前集中
時人對于身后事
也秉持厚葬之風(fēng)
(金餅,出自?;韬钅?,攝影師@李文博)
▼
與土葬同生同長的靈魂觀念
在漢代形成一套完善的體系
時人眼中的“靈”
可分為“魂”與“魄”
“魂”永世不滅、可以乘龍升仙
“魄”則隨肉體的朽盡而消亡
為了“魄”的長存
需要盡量延遲肉體的腐壞
時人使用的第一種手段是
深埋
例如
廣州南越王墓
從高約20米山頂處向下開鑿
劈山為陵、再建地宮
如此遠(yuǎn)離紅塵
(廣州南越王墓示意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距離地表近20米的
長沙馬王堆1號墓葬
盛放遺體的棺槨四周
填充著重達(dá)一萬余斤
厚度0.4-0.5米的木炭
以及厚度1-1.3米
粘性極強(qiáng)、不易滲水的白膏泥
時人逐層填土、夯實
一個恒溫、恒濕、缺氧、無菌的
地下空間橫空出世
墓主辛追夫人
在此沉睡兩千多年
皮膚依舊光滑細(xì)膩、富有彈性
是為一大奇跡
(馬王堆一號漢墓結(jié)構(gòu)示意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還有
置身于山體內(nèi)部約24米處的
河北滿城漢墓
當(dāng)年的墓門一經(jīng)關(guān)閉
直到考古人員的抵達(dá)
之間再無開啟
(漢墓頂門器示意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▼
深藏于地下的漢墓
墓道之深遠(yuǎn)
好似幽幽黃泉路
(江蘇徐州龜山漢墓墓道,攝影師@王新偉)
▼
在土層或山體的隔絕防腐之后
第二種手段是
多重棺槨[guǒ]的防護(hù)
棺即為棺材
槨則為棺外的木棺、木壁或木室
墓葬所用的棺槨數(shù)量
參照周代以來的禮制
(《莊子·天子篇》、《荀子·禮論篇》)
▼
“天子棺槨七重、諸侯五重、大夫三重、士再重”
(辛追夫人的木棺便為方形棺槨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
所葬為“五大夫”
按照大夫規(guī)格為
兩棺一槨
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
所葬為轪[dài]侯的夫人辛追
按照諸侯規(guī)格為
四棺一槨
(辛追夫人開棺示意,上文中的轪侯為漢初列侯,被視作廣義諸侯,攝影師@任俊豪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第一層為黑漆素棺
第二層為黑地彩繪棺
第三層為朱地彩繪棺
第四層為錦飾內(nèi)棺
層層榫卯相合
如此華麗完好之套棺
在國內(nèi)實屬第一
(辛追夫人木棺結(jié)構(gòu)示意,攝影師@任俊豪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北京大葆臺漢墓
所葬可能為燕王或廣陽頃王
雖然棺槨有所糟朽
但仍能看出
是按照天子規(guī)格的
五棺二槨
(大葆臺漢墓五棺二槨示意,圖中底層套棺之內(nèi)原本還有棺材,但因腐爛嚴(yán)重難以復(fù)原,圖中沒有展示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并且此棺槨之外
還有一種更高規(guī)格的木結(jié)構(gòu)
名為“黃腸題湊”
起到與棺槨同樣的防腐作用
“黃腸”為黃心柏木
“題湊”為縱向堆壘的方式
大葆臺一號墓的黃腸題湊
共用柏木約14000塊
木墻高3米、厚0.9米
總長約42米
(大葆臺漢墓黃腸題湊示意,攝影師@李文博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這種黃心柏木
抗腐性強(qiáng)、且有香氣
對于驅(qū)散蛇蟲鼠蟻也有幫助
黃心柏木之外
玉石作為天地之精華
在古人的心目中
也可以保持遺體不腐不壞
鑲玉漆棺
由此而生
(鑲玉漆棺,攝影師@石耀臣、盧文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滿城漢墓的鑲玉漆棺內(nèi)壁
由192塊玉片鑲嵌而成
棺蓋的口部
上下各嵌圭形玉飾4塊
謂之“小腰”
這種形制的鑲玉漆棺
在中國考古史上是首次發(fā)現(xiàn)
(滿城漢墓鑲玉漆棺示意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在我們剝開層層棺槨之后
長眠其中的墓主人
還有第三種防腐手段
即多重衣衾、玉衣
使用鑲玉漆棺的墓主
一般都配套穿著玉衣
在玉片上開鑿小孔
以金線、銀線、銅線等串聯(lián)
作為入殮的葬服
分別稱金縷玉衣、銀縷玉衣、銅縷玉衣
不過也有例外
廣州南越王所用的玉衣
以絲線編綴
這也是國內(nèi)唯一一套完整的
絲縷玉衣
(絲縷玉衣,圖片源自@南越王博物院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在中國出土的30余套玉衣之中
中山靖王劉勝所穿的金縷玉衣
是我國考古
發(fā)現(xiàn)最早、等級最高、保存最完好的
金縷玉衣
其由玉片2498片、純金絲線約1100克
穿系而成
具體可分為臉蓋、頭罩、鞋子
等12個部分
(金縷玉衣拆解示意,攝影師@李文博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▼
這位滿城漢墓的墓主身上
至少放置四層“喪玉”
最內(nèi)層是填充耳、口、鼻等
“九竅”的玉塞
“金玉在九竅,則死人為之不朽”
其外是18塊巨大玉璧
由織物包裹而成的“玉尸衣”
內(nèi)棺的內(nèi)壁上
還鑲嵌由192塊長方形玉片
構(gòu)成的“玉襯套”
最后26塊玉璧鑲嵌在棺外
肉身被玉片逐層覆蓋、定型
成為一尊不朽的“玉人像”
數(shù)千年之后的今天
我們?nèi)阅苷把銎涿婷?/p>
(滿城漢墓中的部分“喪玉”示意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▼
漢代遠(yuǎn)去之后
金縷玉衣動輒上千的玉片
與價值不菲的金線
引誘活人頻繁盜墓
魏文帝曹丕鑒于
(出自《三國志·魏文帝本紀(jì)》)
▼
“漢氏諸陵無不發(fā)掘,至乃燒取玉匣(玉衣)金縷,骸骨并盡”
下令禁止使用玉衣
玉衣就此絕跡于世
而生前地位或財力
不足以使用玉衣的墓主
便以多重衣衾入殮
譬如馬王堆一號漢墓的辛追夫人
身上包裹的絲織品
竟達(dá)十八層之多
(辛追夫人部分服飾示意,制圖@楊寧&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從外向內(nèi)
有“乘云繡”黃綺綿衾
“長壽繡”黃娟錦衾
印花敷彩黃紗綿衾
朱紅羅綺綿袍等多種樣式
(馬王堆漢墓中的絲織品,攝影師@蔣晨明、楊哲、龍世杰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而打開層層包裹
一個沉睡千年的女尸
展露在我們眼前
她眼睛上的睫毛
皮膚上的毛孔
歷經(jīng)歲月摧殘
仍然清晰可見
用手指按壓
她的腦門、腹部及胳膊
下陷的皮肉很快復(fù)原彈起
栩栩如生
(辛追夫人復(fù)原蠟像,圖片源自@視覺中國)
▼
深埋、多重棺槨
多重衣衾、玉衣等密封手段
得以讓墓主的遺體長存于世
甚至宛若活人
在漢代人心目中
既然以不朽之肉身
留住了人的精魄
其生前所擁有的衣食住行
也應(yīng)該永恒地侍奉著
不滅之靈魂
02
靈魂不滅
為了還原真實的生活
靈魂
所擁有的地下空間
開始不停地
向地上建筑靠攏
一場“空間革命”即將展開
在漢代之前
墓穴不論深淺
主要都是縱向挖掘
稱之為“豎穴”
(秦公一號大墓為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豎穴墓,墓坑深約24.5米,攝影師@李文博)
▼
而漢代的墓穴
則是圍繞著墓主人
以其為核心
不斷橫向拓展
擴(kuò)充著靈魂居住的范圍
最初在棺槨之外
用木板切分出隔間、木箱
隨葬之物
常常雜亂地堆砌其中
(間切型漢墓示意,上文描述的漢墓在術(shù)語上被稱作“間切型”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繼而出現(xiàn)
空間高度可供活人通行的墓室
以及回廊等通道
空間屬性加以細(xì)化
隨葬品得以分類擺放
(回廊型漢墓示意,上文描述的漢墓在術(shù)語上被稱作“回廊型”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人們又模仿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房屋
將原本緊湊的、拼接為方形的墓室
逐個展開、以長廊相連
左右平衡相稱
(請橫屏觀看,長廊型漢墓示意,上文描述的漢墓在術(shù)語上被稱作“長廊型”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其中的河南永城保安山2號漢墓
尤為震撼
若100㎡為1套三室一廳
此墓相當(dāng)于16套三室一廳
漢墓逐漸成長為
可以與地上建筑相匹敵的
“地下宮殿”
(請橫屏觀看,河南永城保安山2號漢墓示意,制圖@羅梓涵&陳隨/星球研究所)
▼
漢代帝王
更是在登基之后
將全國財政的三分之一
投入到修建陵墓的事業(yè)中去
帝后的主要陵寢
與無數(shù)陪葬墓形成
一片廣大的地下園區(qū)
(漢陽陵陵園遺址示意,漢陽陵是漢景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園,地圖@陳志浩/星球研究所)
▼
至此
墓主人所擁有的空間
從窄小的長方形棺槨
逐步擴(kuò)大為巨型的墓室、地宮
靈魂的永恒居所
就此誕生
(甘肅雷臺漢墓甬道,攝影師@仇夢晗)
▼
墓主人生前所使用的器具
如飲食、家具、寢具
衣裝、文房用具等等
均被陪葬于此
將此處打造為
靈魂的幸福家園
在時人的想象里
這廂中山靖王劉勝的靈魂
從滿城漢墓的層層玉衣中脫出
在棺床與鎏金鑲玉銅枕之上
悠悠轉(zhuǎn)醒
枕頭之中的花椒
有驅(qū)蟲、抗菌、麻醉、止痛之效用
讓劉勝微微沉醉
(鎏金鑲玉銅枕,攝影師@蘇李歡、風(fēng)沉郁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他進(jìn)入側(cè)室
以貯水的銅罍、銅盆
沐浴更衣
家具中存放的衣物
被錯金博山爐
熏染得香氣繚繞
爐蓋如同高低起伏的山巒
通體的金絲和金片
錯出舒展的云氣紋
其上的仙山、大海與神龍
不經(jīng)意間便散發(fā)出漢朝
將天下把玩于股掌之間的氣度
(錯金博山爐,攝影師@蘇李歡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劉勝的妻子竇綰
也開始梳妝打扮
皇室賜予的長信宮燈
為她驅(qū)散墓室中的陰暗
(長信宮燈,攝影師@蒲柏林、龍世杰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她照著鏡子
用梳妝盒中的朱砂
施施然上妝
(朱雀銜銅杯,人們推測其用途可能是盛放紅色的朱砂等化妝用品,攝影師@李文博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男主人身上則以玉裝點(diǎn)
多種玉帶鉤(皮帶扣)、玉飾件
任君挑選
裝扮妥當(dāng)?shù)姆蚱薅?/p>
金玉傍身、極為養(yǎng)眼
(中山靖王的玉飾示意,攝影師@風(fēng)沉郁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▼
與此同時
后廚正在為男女主人準(zhǔn)備飯食
食物倉庫里有大量的鼠類和魚類
烹飪所用的三熊足銅鼎
銅蓋上帶有卡扣
類似今天的高壓鍋
(三熊足銅鼎,攝影師@柳葉氘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無酒不歡的中山靖王
用超大的陶缸
貯藏一室酒水
還有專門熱酒的“溫酒尊”
他的飲酒器也十分講究
有壺、鈁、鍾、橢圓形杯等
青銅酒器
有樽、卮、耳杯等漆酒器
有外出所用的“銅鏈酒壺”
甚至還有當(dāng)時罕見的琉璃耳杯
這其中有些便是他
專門派人不遠(yuǎn)千里
從洛陽購買而來的
(中山靖王墓中的飲酒器,攝影師@柳葉氘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不多時
鎏金飾件點(diǎn)綴的漆案之上
擺滿了美味佳肴
中央的宴會廳內(nèi)
銅羊燈、博山爐、席鎮(zhèn)、幄帳等室內(nèi)陳設(shè)
準(zhǔn)備就緒
(幄帳示意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酒席之間不免娛樂
來自宮廷的骰子與行酒令錢
在此派上用場、增添趣味
(錯金銀鑲嵌銅骰子,攝影師@柳葉氘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內(nèi)有寢室休息
中廳開設(shè)宴席
外有馬車候命
花天酒地的中山靖王
由此長樂無極
(請橫屏觀看,中山靖王墓示意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而那廂海昏侯劉賀
與中山靖王劉勝同為皇家子弟
也是錢庫、糧庫、武庫
娛樂用具庫、文書檔案庫
等等一應(yīng)俱全、衣食無憂
(?;韬顒①R墓平面示意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不過
劉賀在因緣際會之下
曾登基為帝27天
即使后期被廢
仍保有部分宮廷之財富
由于財物等級過高
不能隨意使用
劉賀只能枕著金子
長眠于墓中
在他的棺床之下
整齊排列著百余枚金餅
劉賀所擁有的金子之多
甚至超越漢代出土黃金之總和
(?;韬顒①R墓出土的黃金,攝影師@李若漁)
▼
他的穿衣鏡上描繪有
現(xiàn)今最早的孔子形象
他的《齊論語》
作為論語最早的版本之一
曾失傳約1800年
又由此重見天日
在他設(shè)宴之時
更是漆木屏風(fēng)、禮樂齊全
一派王者風(fēng)范
(?;韬畈┪镳^的復(fù)原場景,攝影師@李若漁)
▼
可惜劉賀疾病纏身
在歌舞宴席方面不曾上心
他常常服食冬蟲夏草和湯藥
冬季用火鍋祛濕
炎炎夏日用香瓜解暑
專心養(yǎng)生
相形之下
遠(yuǎn)離中原的異姓王爵
南越王趙眜
更偏好美食
所用食器也更具野趣
四四方方的銅煎爐
下層燃燒木炭
上層放置肉干煎炸
類似今日的“鐵板燒”
(銅煎爐,圖片源自@南越王博物院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而銅烤爐烹飪之物
則如同今日“燒烤”
其鐵釬[qiān]之長、烤爐之大
可以炙烤全兔、全雞和乳豬
烤爐中最大者
底部裝有4個軸輪
可以隨時移動
又備有鐵鏈
可以懸掛、攜帶
方便戶外燒烤
(銅烤爐,圖片源自@南越王博物院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還有形似湯匙的銅姜礤[cǎ]
用于磨取姜蓉和姜汁
配合墓中發(fā)現(xiàn)的
十多種魚類和貝殼類水鮮食用
最合適不過
(銅姜礤,圖片源自@南越王博物院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在排場方面
南越王趙眜也與中原王侯
不遑多讓
比如內(nèi)裝珍珠的絲帛枕頭
以及托起屏風(fēng)的飾件
其猶如長蛇糾纏、格外妖嬈
(請橫屏觀看,漆木屏風(fēng)復(fù)原示意,圖中人物僅為示意,圖片源自@南越王博物院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男人酒色財氣
女人則更具愛美之心
長沙國丞相之妻
辛追夫人
擁有超過百件的
衣物和絲織品
各色綿袍、單衣、單裙、鞋襪
繡枕、袍緣飾、巾袱、手套
香囊、鏡囊、針囊、藥囊、組帶
和成卷的單幅衣料等等
幾乎涵蓋了漢代所有的染織品種類
如此完好的大批織物出土
在我國實屬首次
(辛追夫人墓中的染織品,攝影師@李文博、柳葉氘、朱福升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漢代的“時裝”“高級定制”
穿越約2000年的時光
來到我們眼前
輕巧透明、薄如蟬翼的
素紗襌[dān]衣
重量僅不到50克
是為當(dāng)時繅絲紡織技術(shù)的最高水準(zhǔn)
(素紗襌衣示意,攝影師@盧鳴浪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▼
不僅是衣裝
追求靚麗的辛追夫人
上至頭頂?shù)募侔l(fā)
下至腳底的青絲履
每一處都下足了功夫
(辛追夫人墓中的梳妝用品,攝影師@柳葉氘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她用于放置篦子、梳子
假發(fā)、化妝品等物的梳妝盒
如單層五子奩、雙層九子奩等
更是色彩艷麗、富有情致
尤其是雙層九子奩[lián]
在我國還是首次出土
由于漆料的保護(hù)
其表面即便歷經(jīng)千年
依舊光潔如新
(辛追夫人墓中的梳妝盒,攝影師@柳葉氘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從梳妝華服到酒肉宴席
從沐浴焚香到頤性養(yǎng)壽
整座墓室竭盡全力地
為墓主人們
留住此生的美好
不過
介于陰陽兩界之間的墓室
除了在放置生前所使用的
陽間物品之外
還必須擁有陰間的器具
為靈魂進(jìn)入幽冥而作準(zhǔn)備
03
地府天國
對于亡域死境的未知
激發(fā)出人們
無窮的想象力與創(chuàng)造力
依照日常起居
時人制作出
以木質(zhì)、陶質(zhì)為材料的小型仿制品
即明器
豐富墓主人在彼岸的生活
全部的動產(chǎn)、不動產(chǎn)
譬如樓閣、水井、灶臺、糧倉等等
均可制作成象征性的明器
納入墓中、送入地府
(綠釉陶樓,攝影師@龍世杰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一個塑造精細(xì)
有鵝有馬有守衛(wèi)的陶器
可以在另一個世界
換取一整座莊園土堡
堪稱以小博大
(綠釉陶水亭,攝影師@龍世杰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人性中良善的覺醒
在明器上也有所體現(xiàn)
秦漢以前
陪葬活物的殘忍
在漢代逐漸銷聲匿跡
改為陪葬陶質(zhì)、木質(zhì)的
豬狗牛羊
(漢陽陵陶豬陪葬坑,圖片源自@匯圖網(wǎng))
▼
人殉的現(xiàn)象也是如此
木俑、陶俑或石俑
代替活人陪葬
生死雖無情
而人心之向善
世間的苦恨已經(jīng)太多
那么在另一個世界
眾生一定各得其所、各得其樂
庖廚者繼續(xù)主廚
(庖廚俑,藏于成都博物館,案板上的各種食材還等待它處理,攝影師@寸日)
▼
說唱者繼續(xù)說唱
(說唱俑,藏于成都博物館,攝影師@曹鐵)
▼
務(wù)農(nóng)者繼續(xù)務(wù)農(nóng)
灌溉水田、俯身耕作
生活秩序一片井然
(石田塘,攝影師@龍世杰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人俑們面帶笑容
如此重塑著地府
用勞動改造幽冥
用勞動開創(chuàng)美好
死亡被極致的浪漫化
(陶飏[yáng]扇俑,攝影師@曹鐵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墓室中部分俑人擺放的位置
極大地還原了
生前的職能與場景
譬如馬王堆一號漢墓
便出土了十件著衣女侍俑
八件著衣歌舞俑和五件彩繪樂俑
這組木俑對面
放置著漆幾、屏風(fēng)
放有食物的漆案等等
說明這些著衣女侍俑
應(yīng)該是墓主生前的貼身奴婢
侍候其在陰曹地府
繼續(xù)享受歌舞宴樂
(歌舞奏樂群俑,生前享受歌舞宴飲的墓主人,在地府也要接著奏樂、接著舞,攝影師@李泳鋅、李文博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除此之外
墓室中還出土了101個
高矮相同、神態(tài)相似的
彩繪立俑
應(yīng)為尋常的雜役奴婢
(請橫屏觀看,彩繪立俑,實物上的照片是出土?xí)r的場景。所有的傭像都放在一處展覽,如同古代版的“創(chuàng)造101”,攝影師@李泳鋅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而當(dāng)人俑披上鎧甲
騎上高頭大馬
匯作人山人海
千軍萬馬的氣勢
令人相信
它們在另一個世界
能夠繼續(xù)開疆拓土
(獅子山漢墓兵馬俑,攝影師@鐵影隨行)
▼
漢朝給予將領(lǐng)極高的禮遇
以軍陣送葬
現(xiàn)實中的真車真馬
一般使用木質(zhì)或陶質(zhì)的車馬模型代替
較為特別的雷臺漢墓
則使用銅制車馬
(雷臺漢墓的時代尚有爭議,或為晉墓,本文以《全國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(hù)單位名單》所定年代為準(zhǔn),下圖為雷臺漢墓銅車馬,攝影師@陳宸)
▼
其中最為著名的銅奔馬
因其姿態(tài)
三足騰空、一足踏燕
也被稱為“馬踏飛燕”
(銅奔馬,攝影師@于奕奇、姚鵬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還有楊家灣漢墓
其附近10個坑穴
埋藏著騎兵俑580多個
步兵俑1800多個
“生當(dāng)作人杰,死亦為鬼雄”
如此雄壯的車馬長隊
讓墓主作為漢朝的將領(lǐng)
可以在陰曹地府
保家衛(wèi)國、征戰(zhàn)沙場
(楊家灣漢墓兵馬俑,攝影師@李文博)
▼
在明器之外
墓室的壁畫、磚雕
將生前的記憶、浮沉
通通送入另一個世界
靈魂與壁畫相通相感
永遠(yuǎn)經(jīng)歷著當(dāng)年的好時光
講經(jīng)
(講經(jīng)畫像磚,攝影師@曹鐵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宴飲
(宴飲畫像磚,攝影師@曹鐵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樂舞
(雜技樂舞畫像磚,攝影師@曹鐵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車騎
(斧車畫像磚,攝影師@曹鐵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(雙騎畫像磚,攝影師@曹鐵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制鹽
(制鹽畫像磚,攝影師@曹鐵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濃縮的壁畫背后
折射出一個更為遼闊的天地
而陰間世界的盡頭
或是最高成就
便是往生極樂、得道飛升
在時人瑰麗的想象之中
地府、人間、天國
三度空間相連相通
正如T形彩繪帛畫
所承載的樣貌
畫面正中為紅塵俗世
女主人公拄著拐杖在此出場
她頭頂之上
月有蟾蜍、日中金烏
正是天國景象
而死亡不過是跨越一扇門
去向一個以日月星辰為伴的境界
(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,攝影師@柳葉氘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傳說中不死女神
西王母
所居住的昆侖山
也成為理想的飛升之地
侍奉在西王母身邊的
兔、三足烏、蟾蜍和九尾狐
常常出現(xiàn)在墓室的各個地方
護(hù)送靈魂升天的
青龍白虎、怪神怪獸
也來到凡人的地下宮殿之中
嬉戲玩耍
(青龍白虎畫像磚拓片,攝影師@曹鐵)
▼
還有連環(huán)畫形式的升仙圖
伏羲女媧、日神與月神
以及龍鳳麒麟等等
從天庭而來
接引墓主人
向西王母處升仙
在天上人間的想象基礎(chǔ)上
時人著手將宇宙體系
納入墓室之中
掀起又一次“空間革命”
墓室上方
原本的平頂
演變?yōu)槲蓓?、拱?/p>
最后抬升為穹窿頂
(東漢墓變遷示意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其本質(zhì)上是
矩形的空間上方
覆蓋一個半球形
寓意集天圓地方于一體
穹窿頂?shù)闹醒胙b飾
或為蓮花紋
以神圣的符號溝通天地宇宙
(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壁畫墓,圖片源自@Wikimedia Commons)
▼
或為天象圖
中國最早的“天象圖”之一
便位于西安交通大學(xué)漢墓之中
(天象圖示意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圖畫之上
我們能看出
日月暗喻一天的日升月落
二十八星宿暗喻宇宙運(yùn)行
天象又對照每個月份
相應(yīng)的神祗
代表一年十二個月的流轉(zhuǎn)
這張壁畫
顯示著時人心中的宇宙模式
既表達(dá)了抽象的觀念
也描繪了真實的天文星象
(天象圖陰陽、五行理論示意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天地玄黃、宇宙洪荒
皆收于一室之內(nèi)
天國的神仙神獸
在墓室的召喚之下
也將引渡墓主人的靈魂
飛向永恒
這何嘗不是一種極致的浪漫
生命的逝去不是結(jié)束
而是奔赴星辰的開始
04
尾聲
不過
對于今日的我們來說
天國地府、神神鬼鬼
盡付笑談之中
漢墓考古
所出土的寶物
經(jīng)過新時代的祛魅之后
帶給今人無限的精彩
(陶鸮形五聯(lián)罐,盛食器,攝影師@快快樂樂的小蜻蜓、肖怡寧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老官山漢墓出土了
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織機(jī)
用于生產(chǎn)蜀錦
新疆和田地區(qū)一處墓地出土的
漢代織錦護(hù)臂
以蜀錦制成
上有“五星出東方利中國”八個大字
這是漢代織錦技藝的極高代表
(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(hù)臂,攝影師@劉玉生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滿城漢墓出土的鐵鎧甲
是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西漢鐵甲
出土的幄[wò]帳
是國內(nèi)首次發(fā)現(xiàn)的成套的漢代幄帳帳構(gòu)
出土的長信宮燈
更是中國唯一的人形釭燈
南越王墓出土了
數(shù)量最多的一批漢墨
3塊石硯、4塊研石
與4000多粒墨丸
時隔約2000年使用
依舊墨色如新
(文房用具,圖片源自@南越王博物院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漢景帝的陽陵中出土了
世界上最古老的茶葉實物
將茶葉存在的證明提前了
至少1000年
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
鼎、鐘、盒、鈁等成組成套的漆禮器
在我國是首次發(fā)現(xiàn)
出土的T形彩繪帛畫
是我國畫幅最大、內(nèi)容最為豐富的彩繪帛畫
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
帛書《天文氣象雜占》
其中繪制了
迄今發(fā)現(xiàn)最早的彗星形態(tài)
(《天文氣象雜占》局部,攝影師@柳葉氘,制圖@漢青/星球研究所)
▼
漢墓貢獻(xiàn)出
無數(shù)的最早、無數(shù)的首次
無數(shù)的揚(yáng)名世界
所以
重歸文章標(biāo)題的問題
打開“千年漢墓”,我們會看到什么?
以當(dāng)代之視角
回顧金縷玉衣、長信宮燈
素紗襌衣、“馬踏飛燕”
“五星出東方利中國”
······
這一切的一切
讓我們得以窺見
一個鐘鳴鼎食、氣壯山河的大漢王朝
(?;韬畈┪镳^內(nèi)展出的復(fù)原場景,攝影師@彭東鑫)
▼
(海昏侯博物館內(nèi)展出的復(fù)原場景,攝影師@李若漁)
▼
而以1000多年前之眼光
端詳上述華美的器物、墓室
我們會看到
眾多肉身不朽、精魄不滅的墓主
或舉杯宴飲、或?qū)︾R梳妝
青龍與白虎在壁畫上嬉戲
蓮花流轉(zhuǎn)開啟飛升之門
最終引領(lǐng)他們進(jìn)入地府天國
與神相見
這就是獨(dú)屬于漢墓的浪漫
將死亡交付于瑰麗的想象
將靈魂交付于
永恒的地下宮殿
(漢墓型式變遷示意,攝影師@柳葉氘、彭東鑫、龍世杰、南越王博物院,制圖@漢青&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▼
2022年
是馬王堆漢墓
正式發(fā)掘50周年
謹(jǐn)以此文致敬
為中國考古做出貢獻(xiàn)的人們
本文創(chuàng)作團(tuán)隊
撰文:靈均
圖片:龍世杰
地圖:陳志浩
設(shè)計:羅梓涵、漢青、楊寧
審校:明天會更好、黃太極、鐘小苗
封面攝影師:蒲柏林
特別鳴謝
南越王博物院
河北博物院
洛陽古代藝術(shù)博物館
南昌漢代?;韬顕z址博物館
專家審核
中國人民大學(xué)國學(xué)院 孫聞博副教授
【參考文獻(xiàn)】
[1] 鄭紹宗. 滿城漢墓[M]. 北京:文物出版社, 2003
[2] 麥英豪,黃淼章,譚慶芝著. 廣州南越王墓. 北京:生活·讀書·新知三聯(lián)書店, 2005
[3] 黃曉芬. 漢墓的考古學(xué)研究[M]. 長沙: 岳麓書社, 2003
星球研究所
以地理的視角,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
···THE END···